xin_5830308211201859283139  
北京新浪網

少數民族同胞們的熱鬧節慶又開始了。少數民族的節慶盛事比漢族來得更活躍、更綿長、更有“年味”。在3、4月份之間,將有多個少數民族“盛放”他們轟轟烈烈的過節大典。

維吾爾族
諾魯孜節,也譯納吾肉孜節,在每年西曆3月21日前後,是新疆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諾魯孜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在新疆,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等民族都會以傳統的方式迎接諾魯孜節的到來。

“諾魯孜節”起源於伊朗,以往過著遊牧和半遊牧生活的人們在冰雪消融、草木返青、牲畜產仔的時節,都會以這一傳統佳節歡慶新生活的開始。目前主要盛行於當地鄉村。這天親朋聚會歡宴歌舞,舉行體育競賽,指望來年有個好收成。

“諾魯孜節”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後開始。節日當天,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平安快樂。然後,家長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在煙上通過,祈求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為過“諾魯孜節”,許多人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們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加上多種佐料煮成稠粥,又稱“諾魯孜飯”。而到正午,他們便成群結隊地相互拜訪。日落以後,每戶請客吃飯,男女老少分別跳舞和唱歌,盡情表達歡悅之情。

藏族
藏歷新年是藏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從藏歷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持續十五天,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各種慶祝活動繁多,熱鬧非凡。今年3月2日是藏歷木馬年,而藏歷元月十五即是3月16日,此時的西藏日照長,白天的平均氣溫在18℃左右,瀰漫著濃濃的年味。

藏歷年初一,藏族的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邊,先將手裡的藏香插於泉邊上方,並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婦便燒火、熬茶,到田間將率先準備好的雜草垃圾點燃。茶開後,到房前陽臺煨桑。在備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時,主婦要給每個家庭成員備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餅干等食料。

從初二起,人們才開始相互走訪、拜年、請客。新年裡,人們相逢的第一句話是“羅桑爾讓”(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獅子、春牛、跳花燈的表演隊也是從初二開始,走訪各村寨部落,輪迴表演。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持續三至五天。手捧吉祥鬥祝福的人先是在門外高聲祝福,裡面的人聽到,趕緊捧著“切瑪”出來,互相問候:“扎西德勒彭松措!”(願吉祥如意美滿!)等。

正月初三,拉薩人會成群結伴到東面的寶瓶山和西面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後,成群結夥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唱歌、喝酒、談笑。從初四起,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大法會。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民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耕牛的額頭上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軛上披掛著綴滿貝殼和松石的彩緞,尾巴上繫著五彩繽紛的綢帶,儼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樣。

苗族
苗族的鼓藏節每12年舉辦一次,按照12生肖一個輪迴,而每次過節要連續過上三年。各地的苗族過節的方式和時間不同,如貴州郎德上寨是自馬年開始算第一年,連續過5天;明年將過7天,後年將過9天。然後等到下一輪馬年再開始過鼓藏節。今年郎德上寨已確定3月6日為鼓藏節最後一天。

按照鼓藏節的傳統,在殺豬牛祭祖之前,必須殺一隻雄雞禱告祖宗神靈,表示每十三年一次的祭祖節日來到了。殺豬之前全寨選還良辰,必須從鼓藏頭第一家開始,全村緊跟其後殺豬牛祭祀。從開始殺豬到中午祭祖,吃飯喝酒過程中不能亂說話,只能說含蓄的鼓藏語,如殺豬叫“?官人”,豬死後選用稻草蓋,叫做“蓋被子”等表示吉利。每家每戶在鼓藏節祭祖時,先將豬胸的大塊肉割下來切成拳頭大小,主人燒香後把豬肉、豬肝、魚、糯米飯供於祖宗神靈前,然後禱告祖宗神靈祈求平安吉祥。

過鼓藏節的村寨,每家每戶都要邀請所有的親朋來抬豬腿,親友來得越多,主人越高興,每組親戚提前一天,抬一隻鴨、10來斤米酒、5到9條魚(必須是單數),到主人家門前放鞭炮祝賀,併在主人家住一晚。節日當天客人返家,主人要回贈一條豬腿、一筐糯米飯,以表示友好往來。

三月三
農曆三月三是個好日子,多個少數民族都選擇這一天作為重要節日,而同一個民族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

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

屆時,海南省海口市、文昌縣、通什市、三亞市會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舉辦椰城燈會、“椰子一條街”、黎族苗族聯歡節、國際龍舟賽、民族武術擂臺賽、文體表演、黎族苗族婚禮、祭祖等。

三月三花炮節
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曆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採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裡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各地侗族都過花炮節,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鎮農曆三月三的花炮節最具代表性。花炮一般一場三炮,當地人認為“一炮福祿壽喜,二炮升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花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每逢節慶,任何村寨都可以組織搶炮隊。

白族
三月街民族節

大理三月街是擁有過千年曆史的民族物質文化交流的傳統盛會,古代又稱觀音市或觀音會。傳說唐永徽年間,觀音菩薩前來大理用白語講經說法,聽眾越集越多,形成了集市。由於大理是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三月街逐漸演變為具有濃厚民族特點的集會。

每年農曆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會期。1991年起又定為大理州民族節,故稱“三月街民族節”。屆時,在大理古城西蒼山中和峰麓舉行盛大集會。滇西各少數民族,乃至全國各地商賈雲集,中外遊客紛沓而至,在這裡進行牲畜、藥材、茶葉、銅器等名特產品物質交易。

從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的為期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盛會,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歡聚的節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時在大理三月街蒼山東麓,大理城西舉行。這時期,“諸商雲集,環貨山積”,各族人民都要把最好的工藝品,土特產品拿到月街上出售,把最優秀的文藝節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選最好的騎手參加賽馬。屆時人潮如流,各族服飾爭奇鬥艷,各地歌舞好戲連臺;各位騎手逐角競技,舞姿千般,歌聲如海。著實令人目不暇接,情隨景移,樂而忘返。

正如清光緒年間大理留日學者李燮火《竹枝詞》所贊“昔日繁盛幾春秋,百萬金錢似水流。川廣蘇杭精巧貨,買賣商場冠亞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歡旅遊的一群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