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src_19208062109358751665112  
北京新浪網

仙市古鎮有四條街:正街、半邊街、新街子、新河街,全長662米。事實上,一圈下來,大半個小時就能轉完。但是,沒有人不會被這裏獨特秀麗的樓閣建築和旖旎的自然風光而陶醉,甚至流連忘返。

關於仙女的香艷傳說
名叫「仙市」,自然流傳著神話傳說,而且這傳說還極香艷。具體怎麼個說法,請大家去當地自行考證吧。單說這裏關於仙女的一些地方,就足夠吊起獵奇者的胃口了。

從高處俯瞰仙市一帶地勢,形似仙女熟睡中:大岩口的纂纂山是仙女的頭顱,纂纂山不遠處被叫做奶奶山的兩個山包是她的雙乳,奶奶山延伸至古鎮的兩條山脈官山和瑪瑙是她的兩條玉腿。古鎮,就建築在八仙姑的兩條玉腿之間。

仙市「胯胯井」
在仙女的胯間,有一口直徑兩尺左右的橢圓形小井。由於這口井開鑿在仙女的兩胯之間,於是人們就稱之為「胯胯井」。胯胯井常年流水四溢,井水清澈,香甜可口,供周圍的人們洗涮作炊之用。這口井看起來和鎮上其他水井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但它的神奇之處據說在於每個月井水總有幾天翻白,且有異味,鎮上人認為這是八仙姑「例假」來了,幾天過後,水質又清澈如初。

古鎮釜溪河畔這座曾經的鹽運第一大水碼頭不算大,卻因「四街、四柵、五廟、三碼頭、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遠近聞名,古鎮建築彷彿一幅「仙女側?圖」側?在釜溪河灘,故名「仙灘」。由於運鹽的船工要歇,還有從自流井過來的鹽擔子也要歇,要歇就要吃要喝要買東西,而且鹽也可以就地交易,於是這座始建於1400多年前隋代的小鎮因鹽繁榮興旺起來。

走在街巷中隨處轉轉都會遇到明清時期的各種建築,比較有名的貴州廟實際上就是當年貴州鹽商的會館。貴州會館當街而建,大門非常簡約,或許是太逼近馬路,門前沒任何飾物,只是兩邊門柱的上方,各有一尊小巧的石獅,一尊匍匐,一尊站立,有別於傳統的對稱造型。貴州廟裡的戲台,沒有飛檐,盡顯簡樸的明代建築風格。

與之相鄰的南華宮,建造于清鹹豐末年(公元1862年),是廣東籍鹽業同鄉會館。在臨河橫街的山脊上,其中軸線與半邊街和釜溪河垂直,俯視汀江,十分壯觀。其建築雕樑畫棟鰲角凌空、人物戰場栩栩如生。殿宇氣勢恢宏,山牆及正殿脊飾尤為精美。而古鎮另一側入口處的江西廟,自然是江西鹽商所建立的會館,現僅存下山神廟一座。至於天上宮便是福建鹽商的會所,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50年),平面呈「凸」字型,現在成了金橋寺的一部分,俗稱「觀音殿」。這三座會館在仙市古鎮古建築中鶴立雞群,昔日的盛景依稀可辨。

陳家祠堂的古鎮雕刻時光
陳家祠堂本是清雍正時期專署鹽務的縣丞居所。推開油漆駁落、吱吱作響的木門,戲樓木雕,全是鏤空高浮雕,雄渾、繁密、精美,只是兩側的樓梯木板有些殘缺和破損。而正殿大廳,筆直的圓柱6至7米,有兩層樓高,每根圓柱下的石墩上都刻有蓮花等圖案,當年的威嚴繁複依然可見。不過祠堂「三弄」已經成了茶館,茶館也傳承著古意,在大廳里供著香火,以表示不忘祖先之意。

趕場體味民俗
來仙市,莫要錯過趕場,這在西南地區很常見,而古鎮作為釜溪河的重要碼頭,歷史上一直是物資交易的重要集散地,被譽為古鹽道上的明珠。仙市的「場」,過去是逢「十」才趕一次,隨著城鄉經濟往來頻繁,之後即逢「七」,現在則不然,每三天即有一次趕場。

仙市的趕場很有四川鄉村的味道,趕場時間到來,人們紛紛通過陸路、水路趕到仙市鎮。有的是來販賣家禽、土特產、手工業品,有的是購買農村生產資料、生產生活必需品;有的是來就醫、修理物件、學習生產與技術技能;有的是來「打牙祭」,美食一頓;有的是來「擺農門陣」品茶聊天會友,吟詩唱曲;有的是來打橋牌、麻將,贏點小錢的;還有的是來推銷產品,賣「耗子葯」「豬兒樂」的。仙市鎮的趕場景況中「川味」比較濃,人們除了品茶「沖殼子」(聊天),抽大長煙袋,打橋牌、麻將,還能看到久違的「木陣子」(木蒸籠)、「火兜兜」(個人取暖用的竹編火盆)、「娃兒背」(專供嬰孩坐乘的竹編背簍)……當然了,場子自然少不了美食,辣得要命的「火爆兔肚」「富順豆花」和香噴噴的「紅燜豬肘」「仙市板鴨」,都是讓你盼望著下一次趕場的最好理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歡旅遊的一群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