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  
北京新浪網

青城山,在信奉道教的人眼中,是一處見素抱樸、清凈無為的修鍊聖地;在遊客的眼中,是一座清涼宜人、深幽青碧的旅遊名山;在人文地理學者眼中,又是一處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而在中國古代詩人的眼中,這裏還是寄予浪漫情懷的理想地。踏進青城山門,你就會明白,自古何以會有「青城天下幽」之說。這裏山幽、水幽、亭幽、橋幽、路幽,讓人想起老舍在《青蓉略記》將這裏比喻為「似滴未滴,欲動未動的青翠」。似乎一不小心,誤闖了神仙的聚居地。

越往上行走,亭距漸漸變短,停下腳步,頭頂古樹森天,濃蔭蔽日,四周煙嵐霧氤,滿山的古樹、蒼藤、苔蔓,無處不清幽、無處不清靜。如張之洞所說「只有青城不可唾,深秀能使人淹留」,面對滿目青蒼,身處其境,不由得讓人心裏有所警覺,生怕迷失在這片幽境里而不知出處。

作為一座道家名山,青城山道觀林立,深藏於茂林修竹間。由於道家崇尚樸素自然,青城山道觀的很多建築材料都直接取材於山林,包括樹皮、樹根、竹木、藤條等,鮮有人工的修飾,似乎都是渾然天成,與周圍的山林岩泉出自一體,和諧通融。在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從上而下,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讓人目不暇接。

建福宮是游山的起點,坐落在丈人峰下,始建於建於唐開元十八年( 公元730 年),后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分別奉祀著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 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于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在詩人陸遊的筆下,建福宮呈現的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的豪邁氣魄。明慶府王妃遺址在其左邊,由此西行1 千米,即至" 天然圖畫"。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 ~ 1909 年)年間。這裏蒼岩壁立,雲霧裊繞,讓人彷彿置身畫中,「天然圖畫」的美譽名不虛傳。

參觀完建福宮,向北行兩公里便到青城主觀,明代詩人楊慎筆下「眼界上清近,足音空谷聞」的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十分幽靜。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天洞門前的那株古銀杏樹,傳說是由張天師親手植種,樹齡已達1800 余年。靜聽風吹樹葉的聲音,似乎它正在給你訴說道教一千八百年的風霜雪雨;一片片黃葉隨風飄落,它或許是在給你演義道教一千八百年的興衰盛敗。

在所有的宮觀中,最常被文人墨客所吟誦的就要數上清宮了。陸遊夜宿上清宮,于萬籟俱寂中發出:「早歲文辭妨至道,中年憂患博虛名」的感慨;上清宮位於青城山巔之陽,海拔1600 多米,讓詩人李惺驚嘆:「莫問幾何丈,一重換一重」。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和三豐祖師。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山。文武殿內祀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宮內有五代前蜀所鑿之鴛鴦井、麻姑池。宮後有聖燈亭、東華殿,直上第一峰老君閣。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曾在此寓居四年多,作畫千余幅,留下了麻姑、王母、三豐祖師、張天師、花蕊夫人等畫像石刻。站在老君閣最上層,俯瞰群峰,致敬丈人山,心中雜念猶如天雨滌塵埃,才能體會黃鵠筆下「絕頂仰看紅日近,平疇極望白雲峰。千層雪嶺中原抱,萬斛岷江大壑沖」的震撼之美。

登山前往的路上,不斷會有挑夫路過身旁,他們也算是青城山的一景了。挑夫們身負幾百斤的背籃,走在這崎嶇的小路上,一根拐杖行走時是助力器,停歇時支撐著沉重的背籃,似乎這崎嶇山路的每一塊青石板上都侵入了他們的汗水。往來的遊客們在不同的宮觀大殿里,帶著不同的願望,膜拜不同的神仙。看著那些一臉虔誠跪拜祈福的人們,雖然不知道他們都在給神耳語著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當跪下的人們再度起身時,在抬頭仰望神像的那一刻,已經把內心常年淤積的俗世苦惱,都傾瀉進了神仙們的腳下,帶著滿懷的希望或平靜離開。

曾有人說,四川人的道家氣質,雖然不如以前來得旺盛,但在今日中國仍舊是一個異數。自在和遣遙的人生理想,在每一個四川人的臉上都顯露無疑。物質上四川人並非最富庶;但在精神上,四川也許是最平安喜樂的人群。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逍遙無為的精髓影響了四川人的氣質。道教文化里特別推崇神仙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些散仙,古代的日用器具,行樂圖上多見這種題材,幾個老神仙在那裡悠然坐著,下棋、觀畫,或者飲酒行樂,散仙的生活更少受戒律的約束。而在在青城山上,能看到不少茶館,三兩個走累的遊客坐在一起喝茶,擺龍門陣。當然,還少不了的是圍坐在一起打麻將的遊人們。在人間仙境觀人生百態,也是一件趣事。

登山途中,還能看到許多特色小店,在這裏可以買到青城四絕:洞天貢茶、白果燉雞、洞天乳酒和青城泡菜。偶爾能看到青城山養生宴和十多種四川特色的民間活動在表演展示,還能觀賞青城派武術傳承人在這裏向千名老人教授青城玄門太極養生拳。體會這裏的一切,似乎都和鍾錶盤上中規中矩,木訥前移著的指針脫了關係,時間在這裏也像柔軟的河流從指間劃過。

登青城山,需要慢慢登,細細品。登,重拾前賢故徑;品,感受天人合一。如同欣賞一首詩,或細酌一碗茶,是享受更是回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歡旅遊的一群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